(语文网 本文阅读:次)
【导读】《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专题页是将关注最多的、访问最多的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精选优秀的黄鹤楼送别教案课堂实录、优质的黄鹤楼送别说课实录、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文章集中到一起,方便想要了解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的老师、实习生参考和学习。《《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之二(海南海口景山学校海甸分校 毛立业)》全文共2964字
老师: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板书课题
老师: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老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
老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老师:再读一遍
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读完了吗?大家读书的样子最好看,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学生回答
老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回答
老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学生自由读。
老师:有谁愿意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点一生读。
老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老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老师: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老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老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老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学生读
老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老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老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学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学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 ,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老师:太美了,画面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老师: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学生:第二段
出示这段课文
老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老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学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老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学生:因为不想说
老师: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李白这段深情的话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了可能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老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这是一种感觉。下一句呢?
学生: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老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老师:我站在她身边感受到了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老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两名学生角色朗读。
老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老师: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伫立是怎样站立?
学生:直直地站立。
老师: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凝视着远方
老师: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学生: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
学生:有人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老师: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 李白他会想什么呢?
学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学生: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
学生:您一路平安
学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老师: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
老师: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
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老师:多情自古伤离别,老师找了一些送别诗歌付在课文后面,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写,说不定还可以编入教材呢!让我们一起深情的美美的朗诵这首诗,作为我们的临别赠言,好吗?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全文共1996字
毛立业,男,1975年9月生,小学高级教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海口景山学校海甸分校校长助理,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海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海南省小语会理事,海南省扶贫支教高级讲师团讲师,曾主持过国家级课题“童话体作文研究”的实验工作。2007年12月,在海口市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008年5月,在海南省第八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2008年撰写的《小学生活动作文的实践与研究》获省级论文竞赛一等奖,教学语言朴实、幽默,擅“组块教学”,课堂扎实有效。
参赛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
黄 鹤 楼 送 別
一 课 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参赛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老师: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板书课题
老师: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老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
老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老师:再读一遍
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读完了吗?大家读书的样子最好看,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学生回答
老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回答
老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学生自由读。
老师:有谁愿意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点一生读。
老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老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老师: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老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老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老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学生读
&n
bsp;
老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老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老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学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学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老师:太美了,画面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老师: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学生:第二段
出示这段课文
老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老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学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老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学生:因为不想说
老师: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李白这段深情的话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了可能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老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这是一种感觉。下一句呢?
学生: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老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老师:我站在她身边感受到了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老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两名学生角色朗读。
老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老师: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伫立是怎样站立?
学生:直直地站立。
老师: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凝视着远方
老师: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学生: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
学生:有人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老师: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李白他会想什么呢?
学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学生: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
学生:您一路平安
学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老师: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
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老师:多情自古伤离别,老师找了一些送别诗歌付在课文后面,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写,说不定还可以编入教材呢!让我们一起深情的美美的朗诵这首诗,作为我们的临别赠言,好吗?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全文共4841字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之一(徐善俊)》全文共4070字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之三(刘敏)》全文共2602字
毛立业老师《黄鹤楼送别》参赛设计与实录
毛立业,男,1975年9月生,小学高级教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海口景山学校海甸分校校长助理,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海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海南省小语会理事,海南省扶贫支教高级讲师团讲师,曾主持过国家级课题“童话体作文研究”的实验工作。2007年12月,在海口市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2008年5月,在海南省第八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2008年撰写的《小学生活动作文的实践与研究》获省级论文竞赛一等奖,教学语言朴实、幽默,擅“组块教学”,课堂扎实有效。
参赛设计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
黄 鹤 楼 送 别
一 课 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参赛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老师: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板书课题
老师: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老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
老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老师:再读一遍
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读完了吗?大家读书的样子最好看,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学生回答
老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回答
老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学生自由读。
老师:有谁愿意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点一生读。
老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老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老师: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老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老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老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学生读
老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老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老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学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学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老师:太美了,画面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老师: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学生:第二段
出示这段课文
老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老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学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老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学生:因为不想说
老师: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李白这段深情的话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了可能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老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这是一种感觉。下一句呢?
学生: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老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老师:我站在她身边感受到了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老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两名学生角色朗读。
老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老师: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伫立是怎样站立?
学生:直直地站立。
老师: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凝视着远方
老师: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学生: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
学生:有人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老师: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李白他会想什么呢?
学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学生: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
学生:您一路平安
学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老师: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
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老师:多情自古伤离别,老师找了一些送别诗歌付在课文后面,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写,说不定还可以编入教材呢!让我们一起深情的美美的朗诵这首诗,作为我们的临别赠言,好吗?
简 单 就 好
周日,有幸观摩了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精品课。苏州许嫣娜老师的亲和,东北孙世梅老师的深情,新疆鱼利明老师的诙谐,河南陈丽羽老师的灵动,海南毛立业老师的简单,都令人为之叹服。其中,对海南毛立业老师的简单的课堂犹有感触。
毛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课文《黄鹤楼送别》。《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这样一篇清新、流畅的美文,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毛老师在课堂上将这份意境诠释的淋淋尽致。
整节课不见繁琐的分析,听不到支离破碎的讲解,更看不到穷追不舍的提问,而是用“依依惜别”——指导学生读文,“依依惜别”——鼓励孩子说话,这两个教学环节贯穿课堂。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自然段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仅此一句,毛老师没有草草处理,而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孩子们读书,巧妙的点拨,唤起孩子的想象,引导孩子们感悟,最终使他们用声音诠释着对文字的理解,就这样不漏痕迹,渐渐地,孩子们品出了文章的味道,而且,越品味越浓!
在说课的时候,毛老师的一句话更是引起了我的同感 “不是简单的问题就不是有效的课堂”。是啊,课堂,本该真实;教学,本该简单。往往急功近利,标新立异把老师们弄得不知所措,课堂越来越花哨,越讲越糊涂,尤其是语文教学忘记了“认祖归宗”,像毛老师创设的课堂教学,虽简单亦精彩!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上课伊始,一段悠扬的《烟花三月》歌曲把我们带入了美好的情景之中,接下来便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不落俗套的提问方式。整堂课逻辑清晰、收放自如、高潮迭起,结构完整,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热烈,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尤其让人欣赏的是毛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他与学生建立起一个平等、信任的对话世界,师生双方互相沟通、理解,使评价成为一种双方活生生的“人”的交流。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毛老师的课上做到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关注,开发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整整一堂课几乎听不到“你真棒”、“你真好”、“你非常不错”、“声音再洪亮些”等模式化、形式化的语言,而是面带微笑,用真诚、和蔼、清晰的话语给予客观、公正、真实、委婉、自然而又到位的评价,艺术化地激励学生的成功与进步,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尊重,体验到老师真诚的生命之爱。我想,有些学生一定能从毛老师的评价中找到自我,找到目标,找到自信!现摘录一些例子以供欣赏:
当学生读古诗读得特别好时,毛老师评价到:“你已经具备了诗人的气质!” 为了奖励学生读得不错并想让其领读时,毛老师说:“用你的声音将同学们带入课文中。”男生与女生分角色读得好时,毛老师评价到:“女生读的像李清照,男生读的像李白。”有一位女生读的抑扬顿挫,毛老师高兴地说:“我给你发金话筒奖!”当学生理解了诗意,把感情投入进去时,毛老师深情地说:“读的多像李白和孟浩然当时的对话啊!让学生模仿课文编故事,毛老师激励学生:“同学们,好好写,说不定也能编入教材。”
整堂课就是这样诙谐、幽默,毛老师用自己的崇高的敬业之心善待学生,用多元的理念关注与悦纳学生,显示了毛老师的聪明睿智,更可见其台下之功!
总的来说,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语文课是读出来得。毛老师的这节课采用“诗文对照”的教学模式,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一直是书声琅琅,教师范读、同桌互读、自由读、赛读.......前后共把课文读了九遍。读的一字一板,读的诗情荡漾,读出了诗文的韵味、节奏、层次来;读出了诗文的画面,读出了诗文的故事。真是好一个“读”字了得!
二、语文教学要要抓住课文的主线,也就是我们说的“文眼”。毛老师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后,让学生通过读诗——找意——画出诗意来理解课文,始终围绕着古诗这条主线来进行教学,同时不着痕迹的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的指导。
三、语文课堂是一个美的课堂。在毛老师的这节课里,处处显示了其教学的睿智。美的音乐,美的古诗,美的画面,美的朗读,还有毛老师对学生美美的鼓励,这些都给了大家一个美的享受。这样的教学,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全面的教学能力是难以完成的。就如我们学校的李会利老师,她讲课总是那么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古诗佳句随手拈来,这与她平时酷爱读书、古诗词积累丰富分不开的。正如毛老师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简析时说的一句话:“语文课教学——设计需要理念,完成需要底蕴。”
语言训练的无痕境界
有人说,当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的效果是最差的。因此,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带领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的百花园里,把语言训练的痕迹隐藏在自然流淌的对语言文字的咀嚼之中,隐藏在学生不知不觉地和课文、和作者感同身受的情感的“场”里面。这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毛立业老师在《黄鹤楼送别》一课中,让学生读词语,学生读得一字一顿,有板有眼。这时,毛老师指着大屏幕上的两列词语说:“我读左边的词语,你们读右边的,读的时候,你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于是,我们欣赏到了一段由教师的引领而产生的美妙“对话”。毛老师一个韵味十足的“烟雾迷蒙”,带出学生意味深长的“繁花似锦”;教师万千柔情的“杨柳依依”,又带出学生遐想无限的“沙鸥点点”;一个急转直下的“俯临长江”,带出气势磅礴的“飞檐凌空”;一个饱含深情的“依依惜别”,又让学生流出无尽怅惘的“浩浩荡荡”……听师生读词语,像是听两位诗人在对话,彼此倾诉,一唱一和,有滋有味,余音袅袅。这一组词读过之后,学生的脑海里便有了一幅画,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词语的含义也在这别具匠心的“读”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毛立业老师《黄鹤楼送别》参赛设计与实录》全文共7786字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饯行
依依惜别
伫
人品
诗品
伫立
凝视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之一》全文共2892字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饯行 依依惜别 伫
人品 诗品
伫立 凝视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之一》全文共2952字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共8篇,这8篇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文章总字数共3010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