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 本文阅读:次)
【导读】《》教学实录专题页是将关注最多的、访问最多的课堂实录、精选优秀的教案课堂实录、优质的说课实录、教学实录文章集中到一起,方便想要了解课堂实录的老师、实习生参考和学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实录》全文共2576字
师:在上课之前,请你们听段录音,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放录音)很多小朋友已经听出来了,一起来说,是——
生:风声。
师:对!(板书:“风”)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风很冷。
生:风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生:风能吹动很多东西。
生:风没有颜色。
生: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跟它有关,题目就叫《画风》(板书:20、画风)大家把课题念一遍。
生:(齐念)画风。
师:小朋友们,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会提出些什么问题呢?想到了你就站起来说。
生:谁和谁在画风?
生:他们在哪儿画风?
生:风是什么样的?
生: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生:他们画得好吗?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问题提得真好!今天这节课呀,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谁在画风?2。他们是怎样动脑筋把风画出来的?谁来把这两个问题读一读?(生读)
师:读得好!我们要想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呀,就必须认真读课文。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把字音读准了。注意,自由读就是各读各的。好,开始。(生读)
师:下面呀,老师来检查一下,看谁刚才读得认真?(课件显示:李卫丹丹小艺旗杆擦去斜斜的男孩显得)这是这篇课文的生词,谁来读读?(生读)
师:读得真好!来,咱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了吗?一起来说。
生:(齐)是李卫、小艺和丹丹在一起画风。
生:那他们是怎样动脑筋把风画出来的呢?(指问题2)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师:咱们先来看图,你们看(出示三幅图)这就是他们的画,老师这有三个问题,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1.你喜欢谁的画?
2.他的画上画了什么?3.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自己练习把这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你想说哪幅就说哪幅。(生练说)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说给老师听呀?
生:我喜欢小艺的画。
师:好,老师把它放大。(点击放大)好,你继续说。
生:他的画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红旗和一个拿着风车的小朋友,从画中红旗飘起来了、风车转起来了可以知道有风。
师:我们看他说的对不对?(点击
“红旗”、“风车”分别听到表扬)从她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原来小艺是通过画红旗飘风车转(板书:红旗飘风车转)来表现风的。还有哪位小朋友想来说说其他的图?(回到三幅图)
生:我喜欢丹丹的画。
师:好,我也把它放大,你继续说。
生:画上画了房子、太阳、树和小鸟。从画中画了弯弯的小树可以知道有风,因为是风把小树吹弯了。
师:嗯,不错。哦!原来丹丹画的是被风吹弯了的小树。(板书:小树弯)老师这还有一幅画,谁想说?举手的人可真多!接下来,老师要在你们当中挑一位小朋友上台来说,好,你来。
生:我喜欢李卫的画。
师:好,老师也把它放大。(点击放大)好,你接着说。
生:他的画上画了房子、树、乌云、雨点。
师:在这里“雨点”这个说法可不对,应该说“雨丝”。好,请你继续说。
生:从雨丝斜了可以看出有风,因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
师:(点击“雨丝”听到表扬)瞧,它夸你了,你真聪明!谁能学着老师的样(指板书),把刚才这位小朋友说的也画下来、写下来呢?(生画雨丝,写“斜”)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谁能看着老师黑板上画的和写的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把风画出来的?
生:他们是通过画红旗飘、风车转小树弯、雨丝斜把风画出来的。
师:(小结)也就是说他们是通过画风中不同景物(指板书)的变化来表现风的。小朋友们学得真好!已经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下面呀,我们就来练习朗读。(课件显示: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这是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谁来读?
生:(读)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哦,我听出来了”,突出了“在大树旁边”这几个字,还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读)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师:不错,强调了“几棵”这个词。还有谁想读?
生:(读)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你想突出“弯弯的”这个词对吗?好!大家刚才凭自己的理解朗读了这个句子,读得都不错。如果单独是这样一个句子,你们的读法都对。可是,你们看(指课题),这课的课题是什么呀?
生:(齐念)画风。
师:那么,在读这个句子时,我们应该突出哪个词才能体现有风呢?
生:弯弯的。
师:谁再来读?
生:(读)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好,大家就照这个样子读!(生齐读)
师:仿照刚才的读法,谁来读下面这句话?(出示:1.李卫说:“谁能画风?”2.丹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3.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师:下面,我请几位小朋友上台来分角色读这几句话。这次老师有个要求,在读的时候不仅要有感情,还要加上表情和动作,谁来?(生纷纷举手)
师:(指名)好,老师就请你们四个分别来读李卫、小艺、丹丹和作者的话,其他的小朋友来做评委,认真看,仔细听,读得好呢,咱们就来点掌声。(生上台读)
师:还有哪些小朋友想来试试?哦,真多!好,接下来咱们分组来读,老师来读作者的话,1、2、3组的同学分别读李卫、小艺、丹丹的话,咱们一起合作来把这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像刚才这几位小朋友一样,也带上表情和动作。(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中的句子,下面我们来把整篇课文读一遍。这一回,你们自己找伙伴,想找谁就找谁,看哪四个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注意,先分好角色再读。好,开始。(生自由找伙伴分角色读课文)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书上的三个小朋友是这样(指板书)来画风的,但老师相信,如果是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画的话,你们的点子一定会更多。现在,请小朋友们一闭上眼睛。听!风儿向你们吹来了。(放录音)在风中呀,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高高的天空中,清澈的小河边,碧绿的山坡上,人们身上穿的,桌上摆的,阳台上挂的,等等等等。如果让你们也来画风,还可以画些什么呢?一起来说说看。
生:我可以画头发飘起来了。
生:我可以画窗帘被风吹动了。
生:我可以画书页在翻动。
生:我可以画尘土在飘扬。
生:我可以画裙子被风吹得摆起来了。
生:……
师:同学们想象真丰富!真聪明!那你们能不能把你刚才说的画下来呢?
生:能!
师:好。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和纸,把你们想的像老师这样用简单的两笔画下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可以自己画自己的,也可以两三个小朋友一起合作画。瞧,老师这儿有一幅简单的画,谁愿意上来添画?(生画,师放录音)
师:画好了就举起你们的小手,没画好的也把笔停下来,咱们下课再继续画。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个小朋友画得不错。老师把他们的画都收了上来,咱们一起来看看这是谁的画?来,把你画的跟大家说说。(生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上面几个小朋友画的画。
师:(展示画)谁画的呀,你们都说说你们画了些什么来表现风的?(生说)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这说明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敢于想象,就一定能把想做的事做好!接下来,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出示:风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又给人类带来哪些坏处?怎样让风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回家可以翻翻书,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啊,咱们以后再一起来讨论讨论。
《画风教学实录》全文共2927字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的乐园,一起品味古诗吧!(课件出示课题“古诗两首”,生读)
师: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望庐山瀑布》,你们会背吗?(两名学生背诵古诗)
师:背得真好!我们也一起来背一背吧!(全班齐背)
师:大家真棒!昨天我们还总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谁能把它说出来?
a生:知诗人。
b生:解诗题。
c生:明诗意。
d生:悟诗情。(师相应板书,生齐读学习古诗的方法)
〖语言激励,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温故而知新,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顿时被激活了。学法迁移,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师:大家读得真好!现在,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
生:绝句。(师板书,生书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生:杜甫。
师:哪为小朋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杜甫呢?
生:杜甫是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
生:杜甫是李白的好朋友,湖北人。
生:……
师:你们了解得真多!现在请跟随老师一起去认识杜甫吧!(师课件出示有关杜甫资料)
师:你们知道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此诗的吗?(师简介杜甫写此诗的背景)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诗人,接下来我们应该是……
生:解诗题。
师:是的。谁会来解释一下这首诗题目的意思。(生一片茫然)是啊,我们没办法给这首诗的题目解释。因为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古诗的体裁主要有两种:绝句和律诗。在古代,一首诗中有四句的被称为绝句,八句的被称为律诗。(师相应板书“绝句”“律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判断一下它们是绝句还是律诗。(师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望庐山瀑布》是绝句,《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律诗。
〖“知诗人、解诗题”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为下面的“明诗意、悟诗情”做了有力的铺垫,收一举多得之效。〗
【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师:(师课件出示整首古诗古诗内容)这首诗里面藏着许多生字,哪位小朋友能够请出她们的拼音朋友?(一生带读,师出示拼音)
师:读得真好!谁能来给这些生字宝宝交交朋友?
a生:鹭,白鹭。
b生:岭,山岭。
c生:含,包含。
d生:泊,停泊。
e生:泊,湖泊(bó)
师:你的词汇积累得真多,但应是湖泊(pō)
……
师:大家很会给生字宝宝交朋友。接着,请大家小声地读一读古诗,并给古诗画一画节奏。(生自读古诗,画节奏)
师:(师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大家看看,你们画的节奏跟老师一样吗?错得更正过来。
师:谁能把古诗读一读?记住,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来。(两个学生读,其他生评价,齐读)
师:大家都能把古诗读准确了,要想把它读得更好,就必须明白古诗的意思。接下来,请自己选择合作方法,读一读古诗,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合作,同桌合作)
师:刚才大家说得真热闹,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吧!
a生:我读懂了“千秋雪”,它指的是积了很多年的雪。
b生:我读懂了“万里船”,它指的是行走了很远路程的船。
c生:我读懂了“泊”,它指的是停泊。
……
师:大家说得真好!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诗的意思。
a生:我读懂了“门泊东吴万里船”,它意思是说:门外停靠着来往东吴的航船。
b生:我读懂了“两个黄鹂鸣翠柳”,它意思是说: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快活地鸣叫。
……
(出示插图,让学生找一找诗中的景色: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并引导学生说出诗意。)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引导得当,总结准确、适时。充分利用了插图这一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加深了其对古诗的理解。〗
【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师:杜甫的诗被人称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你能体会到吗
生:我知道“黄”写出了“有色”。
生:我知道“青、白、翠”写出了“有色”。
生:我知道“鸣”写出了黄鹂的声音和动作。
……(师相应板书)
师:是啊!所以,这短短的一首诗被人们称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请大家再读一读古诗,想一想:自己还又不理解的吗?
生:老师,诗人为什么要说“两个黄鹂”,而不说“两只黄鹂”呢?
师:谁能来帮帮他?(其他同学也师一脸疑问,看来他们的问题是相同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在这里,“两个黄鹂”写出了黄鹂此时的状态。诗人用“个”来告诉我们,是黄鹂的鸣叫声把他的目光吸引住了。一个,两个,噢,原来这里还有两只小鸟。(师适时播放小鸟的叫声,学生一脸的疑问顿时消失了)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生摇头)
师:现在,让录音机老师为我们朗诵这首古诗吧!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再现课文插图)同学们,现在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拿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吧!
a生:我仿佛看见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跳来跳去,还在唱着歌儿呢!
b生:我仿佛看见一行白鹭飞上了青天。
……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呢?
生:诗人感到欣喜。
生:诗人很快乐。
生:诗人很欣慰,因为他也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学生体味古诗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语言的深蕴,这种审美教育对学生终生有益。学生的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而对诗歌的想像更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
【朗读提升,拓展学习】
师:是啊,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多么快乐,多么欣慰!谁能把这首古诗有感情地读一读?请注意,要读出诗的味道。(两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现在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读一读吧!(全班配乐朗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老师知道了此时的景色是多么美丽,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快乐。作者共写过四首绝句,我们曾经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学过……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我们知道这首诗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杜甫的第三首《绝句》。(师出示古诗内容,生自读)
师:大家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春天真美”。
生:我读懂了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
……(齐读)
师:嗯,老师知道了大家读懂了这首古诗。真棒!哪位小朋友能给大家背一背课外积累的古诗。(学生踊跃举手,大胆背诵,表现自我的愿望被激活了)
〖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首古诗,而更深层次的是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会自学古诗。〗
【作业自选超市】
a、给古诗《绝句》画一幅插图。
b、读一读、学一学
123下一页杜甫写的古诗。
c、再给大家背一首自己课外所学的古诗。
〖这种作业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内容,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信息量,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它用词精确、凝练,年代相隔久远。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上完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好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配乐朗读,课件的制作,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学法指导是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自己学会知识由此培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我们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更是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生学会这首古诗时,我旨在让他们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等),希望他们在课外能够自学更多的古诗。
三、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而后,在会读的基础上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四、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绝句教学实录》全文共3667字
灰雀教学实录 三篇汇总
灰雀教学实录 三篇汇总由三思语文网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三思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灰雀教学实录 三篇汇总1灰雀教学实录(一)2灰雀教学实录(二)3灰雀教学实录(三)
本文来源于三思语文网,三思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教学分析
《灰雀教学实录 三篇汇总》全文共191字
灰雀教学实录(一)
灰雀教学实录(一)由三思语文网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三思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灰雀
教学说明:
大家好,我执教的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灰雀》一课。小学三年级,是孩子语文学习的重点阶段,尤其是阅读训练,对每个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教给孩子阅读方法,启示孩子阅读思维,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通过自己教学中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对于《灰雀》这一课,我们是这样思考的:首先,课程特点,这是一个故事,它讲述的是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从他们俩的对话中,让读者去明白,有一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在白桦树上好好的,后来怎么就没有了呢?可是第二天又失而复得,让我们每个读者能在随着故事的慢慢进程中能够感受到列宁对小男孩的体贴和帮助,同时能够感受到男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错误,而整个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列宁和男孩的对话。
第一,本课也有突出重难点的地方,我们考虑第一,要理解重点的语句,那么从体会列宁喜爱灰雀的语句,到他更爱男孩,以一种信任,相信男孩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角度,这样的语句,并且用自己热爱灰雀的心情感动男孩,由男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灰雀回来了。并且让所有的孩子感受到所有的,列宁也好,男孩也好,甚至课堂中的每一个娃娃也好,他们都会爱上这只可爱的灰雀。
第二,这篇课文既然以对话为内容,那么有感情的朗读自然就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需要突破的难点。那么对话中,两个角色之间的语气变化以及同时他心情的那种变化,都应该引导着孩子从提示语到对话部分,到慢慢地去体会,让他能够有表情、有感情地读出语气来,读出他们的心情来。那么第三步,就是我们的教学构思,首先,我们是把握一个主线,这个主线就是爱,列宁爱灰雀,这毋庸置疑,列宁更爱男孩,我们完全可以从文中列宁对男孩的那一句句的话中去感受到那种信任和理解,也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并且男孩对灰雀的爱,他没有明说,没有明显的显露出来,可是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得到,这就完全藏在这对话中男孩的心情,男孩的语气,男孩说的每一个字,每句话中去领略。
第三,我们要捕捉变化,这个变化实际上除了两个时间,第一天,第二天,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人物说话时候的语气以及他表达的当时的心情,从吃惊、惊讶、犹豫不敢说到后来的低着头,他每一步悄悄地、缓缓地变着,正体现着人物心情的变化,这也是文章的一个主要的线索。
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我们常说一边读一边想,因此,在这节课里面,我们要求孩子们带着小问号读书,带着问题读书,首先从对话一开始,我们孩子就思考,把问号放在你读的过程中,那么,他就可以对对话中人物的语言、行为进行质疑,提出问题,我们不要求他说出来,给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提,首先给孩子一个自由提问的一个空间、时间,给他这样一个平台,随着读书的深入,孩子们会感觉到这些小问号一个一个的串起来了,一环扣一环,而其实这些问号中,答案就隐藏在其中,这时候他仍然不需要说出,其实答案已经藏在他的嘴边,已经是呼之欲出了,一直到课文的最后部分,那么孩子在读的时候,他的这种问号串出来的这些环节以及对人物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这个时候,我们请孩子再根据课文中我们所要理解的重点的语句,回述课文,那这样,我们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了,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丰满,比如,课文最后,“微笑”,“列宁的微笑”这个词语非常简单,它却非常富于哲理性,“列宁微笑”,可在这个微笑中蕴含的哲理是他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以及第二天看到了灰雀活蹦乱跳地在街头唱歌的时候,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人性的基本的爱和尊重,信任和理解。这样我们的孩子带着小问号一步一步读懂了,读会了。相信他们能够从一堂课的学习中感受到我可以这样读书,原来学习语文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可以读懂的。
课堂实录:
师:早上好,孩子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
生:《灰雀》
师:孩子们,看看我们初读课文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这个朋友(出示灰雀图片)我们还知道,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它的很多情况做了介绍,你能通过自己默读,仔细去了解它吗?如果你真正去体会,一定能够听懂它告诉你的话,再看到课文资料,默读第一自然段,你待会儿要帮它说出它想告诉你的。
生:(默读)
师:恩,我看到行动了,你听到它告诉你什么?请你代表它说出来。
生:第一自然段,它告诉我们……
师:你就是灰雀,你说:我想说
生:我想说:我很可爱,很美丽
师:你看我……
生:你看我多美啊!胸脯是红色的,太阳照着我都会发光。
师:你真会读,你听懂了它的话,那你能不能读读相关的句子,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读。
生:公园里有一课高大的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师:谢谢你,请问,还有谁?(举手示意)
师:你说。
生:如果我是灰雀的话,我会说:看我多么漂亮啊!我还有两个小伙伴,两只胸脯都是粉红的,只有我一个人的胸脯是深红的,而且我特别幸福,每天都有人来给我带来面包渣与谷粒。
师:谢谢你的回答,我们感受到它是美丽的,是幸福的,还有吗?听到它说什么?你说。
生:我说,我非常惹人喜爱,知道吗?如果你听到我的婉转的歌声,你可能非常地喜欢我。
师:我们喜欢你,请你读读。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师:恩,就像孩子们感受到的一样,这只灰雀,它美丽,它感到幸福,它很快乐,还有列宁深深地爱着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你的感受。“有一年冬天......”开始!
生:(齐读)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师:看,我们知道,在这个故事里,除了有列宁,还有一位,是?
生:小男孩。
(师板书:列宁、男孩)
师:恩,这个故事围绕列宁和男孩开始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个故事,它有点特别。你刚一读它,觉得它很简单,一读就懂,可是你再仔细读,你会发现,故事中藏着许多的小问号,当你带着这些问号去读完故事,把这些问号串起来,你就会发现它原来是感叹号。感叹号会告诉你的秘密。怎么样,我们一起去寻找它,好吗?
生:好!
师:现在就请我们小朋友,拿出你的铅笔,自由轻声地读2-10自然段。把你找的有问号,有疑问的地方画上小问号。好,开始!自由轻声读。
(学生请读课文,老师巡视检查)
师:好,你想对这部分的哪些词或哪些句子要提问,你既然找出小问号,就可以和同桌小声地讨论、交流一下,开始!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好,读书交流,你认为满意了,行动告诉我。好,请说出你的小问号在哪里?你说,我想对哪里提问,明白了吗?
生:我想对“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提问,为什么列宁要问小男孩呢?
师:我也想问问你,列宁在什么情况下问小男孩的?
生:是小灰雀不见的时候。
师:怎么知道灰雀就不见了?你能帮我解答吗?读书,读书帮我解答。哪个自然段?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
生: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师:恩,在读的时候,老师给你一个建议,请看清楚第一句话,再读一次,好吗?
生:好。
师:“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一天”开始!
生: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师:真有进步,能干!有没有孩子在这里有问号的?我们再请他们说说好吗?
生:为什么是......?
师:我想对哪个词语?
生:我想对“发现”打个问号,为什么列宁知道那个胸脯是深红色的,而不是粉红色的?
师:噢!为什么列宁就能发现是哪个灰雀不见了呢?(板书“发现”)
师:来,带着他的问题,你们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我要听听你感觉到了什么?“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开始!
生: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都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师:我想知道,这时候你体会到列宁的心情,来,XX,你说。
生:现在列宁的心情很着急。
师:非常着急。他怎么能发现呢?因为他特别......
生:着急。
师:恩。
生:想把那只灰雀找回来。
师:你还体会到什么?XX,你来。
生:体会到他心里很焦急,因为他十分喜爱这三只灰雀。因为,比如说,一只灰雀掉了,他心里会着急。
师:非常非常地着急。他每天都在这里看望它们,来给它们送美味的食物,怎么就不见了呢?来,这时,他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
生:(齐读)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你看,孩子们,这样一读,是不是你的疑问已经悄悄地揭开了,对吗?
生:对。
师: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用读告诉我。
生:谢谢。
师:那么男孩怎么回答的?男孩说?
生:没……,我没看见。
师:我想请你来夸夸你的同桌,认为她刚刚哪个地方读得好,就刚才,哪个地方读得好?
生:就是“没……,我没看见。”那个“没”,同学读得很有味道。
师:把哪个味道读出来了?
生:小男孩心虚的味道。
师:呵呵,那么书上哪个标点读得很好?
生:有个省略号她读得很好。
师:大家是不是意识到了?
生:是。
师:我们一起来,男孩说,开始!
生: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我们还有孩子找到了小问号,还带着小问号在读书,不错,继续说,你还在哪找到了有小问号呢?你说。
生:男孩为什么那么肯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
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是在哪个部分的对话?第几部分对话?
生:第三部分。
师:第三部分的对话,来,请孩子们看到第三部分的对话。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齐读)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男孩怎么做的?
生:(齐说)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男孩看看列宁,这儿有什么人提出小问号?你说。
生:男孩为什么看列宁?
师:谢谢你,男孩为什么要看看列宁?(板书“看看”)那么提问,他看出什么了?
生:列宁心里很着急。
师:还有什么词?着急,还有呢?列宁……
生:他觉得列宁有点怀疑他了。
师:还有吗?
生:他还看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心。
师:“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仅仅是着急吗?
生:伤心。
师:男孩看看列宁,他这样说,请孩子们来看屏幕。(出示课件)
生:(齐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我想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因为我听出了很多孩子很能干。XX,你读。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从她的读里,感受到什么?“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他这样说,是在……
生:男孩这样说是不想列宁伤心。
师:谢谢你,真会体会,那么,列宁相信吗?
生:相信,开始不相信。
师:(出示课件)你读,你用读告诉我。
生:“会飞回来?”
师:你们读得真棒!你们把标点都读得特别好,那么男孩怎样回答的?(出示课件)
生:“一定会飞回来。”
师:语气非常的……
生:肯定!
师:有没有人在这里有个小问号?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男孩会很肯定呀?
师:为什么男孩会很肯定呀?(板书“肯定”)是啊,为什么会很肯定呢?是不是一来就这么肯定呢?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是第三部分的对话。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男孩这么肯定的语气,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我提示,孩子们说,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出示课件)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男孩看看列宁,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列宁问?
生:“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孩子们,你看看,在这部分的对话里,我相信幸运的孩子已经发现了有些样子很相似的句子,当它们后面的标点变化的时候,它的意思?
生:就不一样了。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就说出来,你说。
生:发现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那我们读。
生:声调也会不同。
师:我就请你读读好吗?来。
生: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恩,那么再请你说列宁说的时候,你来。
生:“会飞回来?”
师:你听,语气变化了,来,男孩肯定的说,全班一起来。
生:“一定会飞回来!”
师:真会读书!男孩肯定地说了,这个时候男孩这么肯定,可是刚才?赶快去找找。刚才男孩怎么说的?请你吧!
生:就在这个地方,“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男孩想告诉列宁没有死,但是又不敢讲,莫非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师:莫非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所以就把小问号放在这里了,是吗?恩。你真会读书,真会思考!(板书“不敢”)
师:那好,我们来回顾这一部分对话,你可以邀请你的一个好朋友,和你一起来读这次的对话。好,xx就读列宁的话,你就读男孩的表现。
生: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夸夸她,我欣赏她,你来。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们也能做到,对吗?
生:对。
师:一起来试试。列宁说……
生:(齐读)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师:这个时候呢,他一句话都没有说,可是紧握着,我们又听到他非常肯定地说。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这里放下了一个小问号。这些小问号都是孩子们第一天在男孩和列宁的对话中找到的,对吗?
生:对。
师:我相信会用这样学习方法的孩子还会在第二天的故事中去继续寻找到小问号,并且要带着这些问号读书。来,请自由读7―13段。
(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更乖的是同桌又开始合作学习了,把你找的小问号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老师巡视鼓励)
师:好,你和你的伙伴合作愉快完成,用行动告诉我……你找到小问号了就自信的用眼睛用行动告诉我你想说的,你来说说,……我想对……
生:我想对列宁……
师:哪个自然段。
生:第10个自然段。
师:第10个自然段……你是在哪一个自然段找到的?这个对吗?那你就读出来对哪个自然段的哪个词提问,开始。
生:我想对11自然段的“低着头”提问。
师:谁“低着头”。
生:小男孩“低着头”。
师:我的问题是……你说……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小男孩要低着头在那个白桦树旁。
师:恩,好,请允许我把你的小问号的问题写出来,那他为什么在白桦树旁低着头?第二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形啊?还有谁和他提相同的问题了?你也提了“低着头”这个问题吗?这么能干,那好,请起立,我们一起来读读,来,第二天……
(学生齐读)
师:我听明白了孩子们说的,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灰雀在白桦树上欢蹦乱跳,我好像还听到它在唱歌呢!是,它这么开心,怎么这个男孩却低着头?这个问题问得好!会问,你们也读得好!还有什么小问号?来……你来……
生:为什么列宁微笑着对灰雀说:“你好!”
师:列宁在什么情况下微笑,请读这个自然段。
(该生朗读课文)
师:真会看!那么“列宁看看男孩,看看灰雀。”列宁看到的是正在歌唱的欢蹦乱跳的灰雀,看看正低着头的男孩,他看明白了什么?为什么会在这里微笑呢?我要看的是谁能读懂这个“微笑”!列宁看明白了什么?我想请......你说。
生:我读懂了,那个灰雀回来了,列宁很高兴。
师:太高兴了,这么爱它,它回来了,非常高兴,就说明他很爱灰雀,非常的爱灰雀,你还读懂了什么?你说。
生:我读懂了他还知道小男孩很爱灰雀。
师:哦,他还知道男孩也爱灰雀,你的眼睛这么会看,真能干!还读懂了什么?这么多乖乖,来,乖乖你说。
生:我还读懂了列宁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
师:是诚实的,有孩子提出这个问题了吗?是诚实的吗?有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举手,这么多孩子提,你想提的问题是?说出你的问题。
生:我想说为什么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呢?
师:为什么男孩是诚实的呢?来,我们先把你这个问题先提出来,那么,请看列宁,看看灰雀,看看男孩,那么,他是怎么知道男孩是城实的,你能说一说吗?请你说。
生:男孩先不敢说,后面又肯定的说灰雀会飞回来的,最后男孩看见树上欢蹦乱跳的灰雀就低着头,列宁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师: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你来说说你知道,再说出很美的语言,很清楚的让我们知道你的观点,你说。
生:我还知道列宁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微笑着对灰雀说,就是为了不给孩子增加负担,让孩子觉得他这样做已经很好了。
师:他这样实际很爱灰雀,他更爱男孩,因为他知道男孩是诚实的孩子,看看是不是你们提出的这些小问号已经慢慢消失了!因为你读懂了。而列宁从发现灰雀不见了到第二天看到灰雀回来了,他明白了。所以他微笑,孩子问微笑怎么解释。要知道做诚实的孩子也需要勇气,所以老师想和大家一起送个惊叹号给这个男生,他真是诚实的孩子,你也读懂了列宁要说的话,你能不能象列宁一样微笑着问: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去了?我们的孩子在学会这故事时候,找到问号,又把问号变成感叹号,最后我认为这个感叹号,你要送给在座的会学习会读书会提问的孩子,而且我想今天这个感叹号属于哪一个会欣赏这个故事的孩子,也许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词,也许是故事中的一句话,或者是某一部分的对话吸引的你,让你喜欢,让你欣赏,也许是今天的学习方法教你喜欢,那么现在就请你把你想到的,你想表达的说出来,小叹号在这等着你说说,我欣赏故事中的什么等,你举手就说明你想好了要表达自己。你来。
生:我欣赏今天的学习方法,因为和我们往常的学习方法不相似,
师:我从这个学习方法中懂得什么呢?
生:我懂得了爱是需要勇气的。
师:谢谢你的回答。
师:你非常有勇气来分享你的欣赏。
生:我欣赏这里面虽然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可是我们只要把一些小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解答出来,这个故事里面的所有问题全都解决了。
师:而且解决的问题之后,你觉得心里特别。
生:很高兴。
师:那课文中有没有你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一句话或一个词?
生:我欣赏课文写法,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动脑筋,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需要我们深思才可以解决。
师:你的思考很有深度
生:我欣赏课文最后一段,他说:当然列宁没有告诉那个孩子昨天灰雀去哪了,他也没再问孩子,他知道孩子是诚实的。
师:已经通过阅读感受到了。
生:感受到孩子是真的诚实。
师:谢谢你的理解,我很赞同,让我们一起欣赏十三自然段。
师:还有课文哪部分打动你?
生:我欣赏男孩知错就改。
师:很棒,那你能不能把男孩特别肯定的,勇敢的那句读一读。
生:我欣赏课文对话。
师:是部分还是所有对话?
生:所有对话!
师:男孩读列宁,女孩读男孩的话,老师读旁白。
师:我已经从孩子读书声中知道孩子是能干的,这个叹号已经属于每一个会发现会提问的孩子了,那么你认为自己是快乐的,那就做一个你最喜欢的动作,下课!
本文来源于三思语文网,三思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灰雀教学实录 三篇汇总
《灰雀教学实录(一)》全文共7821字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者故乡杨梅的可爱,杨梅树的美丽。
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在情境中读书,在阅读中感悟的过程。在现代信息手段的辅助下,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和品读,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杨梅色、形、味,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以情引读,以读悟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铺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中央大街、索非亚教堂、太阳岛、冰雪大世界、丁香花园、松花江畔等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你能说出屏幕上的景物是哪吗?
生:情不自禁的回答。
师小结:人人都深爱着自己的家乡,每当提起故乡,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作者的故乡在江南,他爱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爱着故乡的杨梅。我们继续学习《20我爱故乡的杨梅》。
(故乡的景物,语言的渲染,营造出一种“眷恋家乡、热爱家乡”的氛围。激起学生自豪、思念之情。)
二、感悟课文,体会情感。
(一)情景交融,美在其中。
细雨如丝的季节来了,贪婪的杨梅树尽情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风中的杨梅树,配着轻音乐。“贪婪”、“吮吸”、“伸展”、“欢笑”自屏幕上变化着出现。
(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
1、看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么感受?
生:这些画面,太美了。
教师追问:美在哪里呢?
生:蒙蒙细雨,翠绿的杨梅树。
(营造一种美德境界,使学生陶醉其中。)
2、配着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屏幕上出现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听了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1:作者写得太好了,是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生2:听了这段话,我真想在雨中散步。
生3:我正想伸伸懒腰,大声地笑一笑,来释放我心中的愉悦。
师:你能结合课文说说,好在哪里吗?
生1:“贪婪”、“吮吸”用得太准确了,把植物吸收水分的过程写得很形象。
生2:“伸展”、“欢笑”原本是人的动作,作者却用来描写植物,让人觉得亲切、细腻。
3、这么美丽的画面,这么形象的文字,对杨梅的热爱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呢?尽情地读吧,读出你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4、知道朗读,请学生为干菜的画面配音。
(二)赏析句子,垂涎三尺。
过渡:风雨中的杨梅树多么可爱啊,它们正在孕育着美味的杨梅果。端午节过后,串串杨梅挂满了枝头,那就更惹人喜爱啦!
(随着过渡语,多媒体显示杨梅园的全景,最后定位在一串杨梅的特写。)
1、教师范读:描写杨梅果的这部分课文。
师:听了这部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杨梅很好看,也很好吃。
生2:我现在嘴里酸酸的,特别想吃杨梅。
师:为什么觉得杨梅好吃好看?抓住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1:杨梅形状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颜色随着成熟而变化。所以,我认为杨梅很好看。
生2: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甜津津的。所以,我很爱吃。
2、通过作者对杨梅的描述,使我们对杨梅有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作者这样写有哪些好处呢?
生:作者抓住了杨梅形状、颜色、味道特点进行描写,使杨梅的样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师:说得很好,以后我们再写状物文章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追问:为什么会有嘴里酸酸的,特别想吃杨梅的感觉呢?请你画出:描写作者想吃杨梅的句子。(学生动手画句子。)
生:纷纷汇报,引导学生感悟、想象、朗读、回味。
师:作者这样写好在哪里呢?
生:由于作者具体、细致的描述,使我产生了嘴里酸酸的,特别想吃的感觉。
师:说得很好,以后我们再写状物的文章时,一定要具体细致来写。这样,才能使读者有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4、在细致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1: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生2:爱杨梅也就是爱作者的故乡。
(多媒体出示江南风光。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展示了江南的美丽风光,使学生理解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视频最后出现“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
齐读: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三、课外延伸,情景迁移。
师:作者爱自己的故乡,你们爱自己的故乡吗?
师:你们爱故乡的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要想写好故乡的景物,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小结:作为哈尔滨人,我们都有着那份浓浓的乡情,深深地A眷恋着故乡。爱美丽的太阳岛,爱晶莹的冰雪大世界,爱那一串串酸酸的、甜甜的冰糖葫芦。而作者的故乡在江南,他爱故乡的杨梅,但他更爱杨梅的故乡——江南。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实录》全文共1882字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师(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心里想什么?
生:我心里想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
生:我心里想是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生:我心里想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
师:这些问题正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二、启迪思维,升华兴趣
(一)质疑问难
1.范读课文,思考:这课书主要讲一个什么故事?
2.简介白求恩。
3.提出不懂问题。
师:你们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他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生:白求恩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当医生?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一起讨论解决。
(二)启发思考
(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略)
1.默读第三自然段(重点段),思考:当时的战斗情况怎样?
2.在这一段里,白求恩一共讲了几次话?画出来,读一读。
3.引读。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白求恩说——。
4.(出示小黑板)白求恩讲的两段话。齐读。思考:这两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生:这两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讲白求恩不肯撤离阵地。
生:白求恩认为手术台就是阵地,他不能离开阵地,他要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
师:“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
生:“手术台”是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工作台,“阵地”是打仗的地方,不是一回事。
师: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而且课题也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这是比喻句,把手术台比做阵地。
生:这里的阵地就是岗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工人叔叔的岗位在工厂,农民伯伯的岗位在田野,老师的岗位在课堂,医生的岗位在手术台,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阵地是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能丢失的。解放军叔叔打仗时“人在阵地在”。白求恩决心不离开手术台,冒着生命危险给伤员做手术,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师也就是说,白求恩把动手术抢救伤病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所以说——
生:(齐)手术台就是阵地!
(三)引导争论
师: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
生:(刚才提问的那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众笑)
师:大家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
生:白求恩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是加拿大人,来帮助我们的抗日战争,所以是客人。
生:他不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不是我们请来的,是自愿来的,所以不算客人。
生:不是请来的也应该算是客人。昨天晚上我们家吃晚饭时,小王叔叔来了,爸爸说:“客人来了,倒茶!”我们没有请小王叔叔,爸爸照样称他为客人。”
生:(指着课本振振有词地)白求恩自己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难道白求恩撒谎?
生:那是白求恩谦虚,他本来就是客人。
(学生争论不休,一学生站起发表新的意见。)
生:他又是客人,又不是客人。(众笑)
师:好!你能讲具体一些吗?
生:他刚来时就是客人,来久了,参加八路军了,就不是客人了。(众大笑)
《小学语文:《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堂实录》全文共1233字
《咏柳》一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咏柳教学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咏柳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咏柳教学实录由三思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同学们好,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从古到今,有数不清的诗人曾写过赞美春天的诗篇,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生1:一年级时我们学过《春晓》
生2:二年级时我们还学过《村居》
师: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诗人所写的描绘春天的古诗。下面就请看第一首古诗《咏柳》(多媒体出示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题目中就出现了一个生字“咏”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1:就是歌颂的意思。
生2:我们曾经学过一首骆宾王的《咏鹅》我想咏柳的意思是就歌颂春天的柳树吧。
师:你们说得都很对,咏柳就歌颂春天的柳树。那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呢?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师读古诗。
师:在刚才的这首古诗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生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认一认吧。
生自读生字。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把它读正确。
生自读古诗。
师:下面请文文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1读古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
生齐读古诗。
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句的意思?
生1:老师,我发现古诗下面有注解。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来读懂诗句。
师: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别的吗?
生2: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再联系上下文把它读懂。
生3:还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读懂诗句。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试着用这些方法来读懂这些诗句。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赞美春天的柳树的。
生自学古诗。
师: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春天柳树的美?
生3:我从绿丝绦看出,注解上说绦是带子的意思,作者把柳条比作了绿色的带子,很美。生4:我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还有课文的插图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赞美柳树。意思是一棵高高的柳树,垂下绿绿的叶子,好像是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柳条好像是绿色的柳条垂下来。
师:你理解得真好,还有补充吗?
生4:我觉得这两句话中,把新长出的绿叶比作碧玉,把千万条柳条比作丝带,写得特别美。
师:这两行诗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下面我们就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诗人对柳树的赞美之情。
师:读得真好,谁再来读读第三第四行诗句的意思
生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意思是是谁的巧手裁剪出这些细细的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
生5:我觉得这句话把春风当成了人,它会裁剪柳叶。
师:这两行诗写得很有意思,就像是作者自问自答。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大家都自学得很认真,诗的大致意思就都清楚了,在刚才的学习中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1:在这首诗的第二行中有表示数量的词“万条”那么万条是不是就代表一万条柳枝呢?
生2:我认为“万条”表示的是有很多条,看上去满目都是,数也数不清。
师:你说得很对,万条就是形容柳枝有很多条,在古诗中,有许多数量词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
生2:我们学过《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中的三千尺是形容瀑布很长。
师:很好,诗人贺知章用生动的语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早春图。能说说你眼里的这幅早春图是怎样的吗?
生4:这看到岸边一排排柳树,萌发出新的绿叶。就像一条条绿色的带子,垂挂下来。
生5:我眼中的这幅画面,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柳树把自己打扮得特别美丽。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师:是啊,多美的画面。
生6:我觉得这幅画面上还应该有春风姑娘,她在天空中微笑着,把绿色泼洒给大地。二月春风,万条柳枝,组成了一幅这样美丽的早春图,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柳树的赞美之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
师: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生自背古诗。
师:让我们一起看着这幅画面来背一背《咏柳》
以上内容来自咏柳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咏柳教学实录》全文共1685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件运动衫》。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2.通过朗读,感悟人与人之间情谊与关爱的可贵。
[课堂实录]
一、引发认知冲突,引起阅读期待
师:“我”对运动衫什么态度?
生:喜欢(师板书:喜欢)。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请举手!
生:我和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小男孩“不喜欢”运动衫(师板书:不喜欢)。“我又一次站在商店门口把运动衫脱下来走进了商店”,如果他喜欢他就不会脱下来。
师:他不喜欢才会脱下来的。好!请坐!
生:我还要给他补充一下,除了他找到的那句外,还有一句——“我把那件印着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他不喜欢,他把运动衫放在柜台上了。
师:小男孩到底喜不喜欢印着大麋鹿的红运动衫呢?请同学们再去读一读课文,勾出你认为能说服对方的证据,一会儿发言。
[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运用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有预习的基础,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老师有意制造“喜欢”、“不喜欢”这一认知矛盾,为的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组织交流感受,注重培养语感
师: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好!你来说。
生:请大家跟我一起看172页,第三自然段,“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件运动衫,前面印着一只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我觉得他很喜欢这件运动衫的。
师:你干吗把“最”字读得那么使劲啊?
生:因为“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件运动衫”,说明“我”认为这件运动衫是世界上最漂亮的。
师:哦!最漂亮的。请你读出那份漂亮,读出由衷的赞美。
生:请同学们跟我看173页,第八自然段,“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了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三美元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心里充满了自豪”。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到了城里我什么也不干,就先去买那运动衫,说明“我”太喜欢这件运动衫了。
师:好了,孩子们,咱们来看看她找到的第八自然段。(大屏幕展示)来,一起先看看这一自然段,不着急,课文是越读越有味道,越品越有滋味。来看这段话,刚才她找到一个字。
生:先。
师:(在大屏幕上标出)谁也读懂这个字了?
生:“先”说明他迫不及待地想拥有这件运动衫。
师:好一个“迫不及待”!就请你读读吧。(生着急地读着)这段话,还有哪个词你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毫不犹豫”这个词,这说明他想也没有想就买了。
师:(指向大屏幕)一起读这个词。
[评: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前提下,老师有效引导,顺学而导,随机抓住最能体现语句表达效果的关键词语,让学生揣摩感悟,理解涵咏,使阅读与理解体会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精心创设情境,习得语言、方法
师:“我把那件印着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现在再看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一段把运动衫描写得最清楚,如果他不喜欢,他不会把那件衣服描写得那么清楚。
师:咱们这样读一读这段话。(大屏幕展示)推荐一位同学来读读。
(配乐)
生:“我把 运动衫 放在柜台上。”
“我把 那件 运动衫 放在柜台上。”
“我把 那件 印着 大角麋鹿的 运动衫 放在柜台上。”
“我把 那件 印着 仰着头的 大角麋鹿的 运动衫 放在柜台上。”
“我把 那件 印着 骄傲的 仰着头的 大角麋鹿的 运动衫 放在柜台上。”
生:读着读着,我渐渐感觉到作者对那件运动衫的依依不舍。
师:好一个“依依不舍”。
生:他把那件运动衫退了,但他仍旧认为这件运动衫在他心中是最美的,从“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这些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件运动衫还是抱有喜欢之情的。
师:手中放下,心中放不下啊。
生:他把运动衫写得这样具体,可以看出小男孩对这件运动衫是看一眼——喜欢,看两眼——还是喜欢。
师:小男孩非常喜欢这件运动衫。文章没有直接说喜欢这件运动衫,而是从他的行为、心理或者他人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喜欢。同学们,咱们以后在写文章时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或者其他人的描述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评:此处设计精心,把一个耐人寻味的长句子处理得有滋有味。句子每增加一个词,小男孩的心中就增加了一份留恋,同学们的心中便读出一份不舍。老师的评价也很有分寸,与学生共同沉浸在小男孩的恋恋不舍中。在此基础上,老师点明了文章表达上的特点: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心理活动。体现了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四、体现略读特点,落实语文实践
师: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结尾时,有什么感觉?
生:太奇怪了!康威老先生怎么会有这件运动衫?
生:意料之外!没想到我惦记着老先生的鞋子,老先生又惦记着我喜欢的这件运动衫。
生:出乎意料!从结尾可以看出不光是我心里惦记着康威老先生,而且康威老先生也很在心里惦念着、喜欢着我。
师:同学们,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小男孩,写他喜欢运动衫——买运动衫——退运动衫换鞋——把鞋送给老人,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板书:明)就在咱们跟着小男孩跑了一大圈,被他的善良感动着的时候,有一个人在默默地惦念小男孩,这个人就是——(康威老先生),这是一条暗线(板书:暗)。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在结尾处交织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让人回味,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请大家展开自己的想象,以康威老先生为明线,小男孩为暗线,重写这篇文章。结尾一定要让人感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评:略读课文要在精读课文习得方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自读自悟,质疑解疑。同时,略读课文属于“阅读”与“习作”两种能力之间的结合点,吴老师善于抓住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写的实践,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参,真正实现了读写结合的有效。]
[课后反思]
1.语文教学以趣为先
优秀电影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我也一直尝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节奏美,张弛有度。基于这段时间的思考,我在备课时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节奏感的课堂流程:以轻松的课前交流及导课形式步入新课,节奏适中;随着学习的深入,思维的频率和效率的提高,节奏也为之加快;在突破难点时,留下空白,如音乐中的休止符让整个课堂陷入沉静,将他们的思维空白放大,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我相信那几秒钟的困顿,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可以使他们对新知更渴望,可以使他们获得新知后更快乐。这样的课堂相信会使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快乐。
2.语文教学以思为主
“教是为了不教”,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个“小男孩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件运动衫”的辩论。以这一环节为点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希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深化思维。此外,我专门选择了与大部分学生相对立的命题,为学生提供驳倒课堂权威——教师的机会,并通过悬念设置,努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维,通过语文学习思考人生,思考价值,成为一名具有哲性的人。
3.语文教学以用为终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虽分工有不同,但在语文教学中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即读中渗透写,写中深化读,读写结合。在这节课的结尾处,我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特有表达方式之后,为学生提供了仿写的机会,鼓励他们来当一当康威老先生,想一想他在这一天中做了些什么事情,然后请大家来以他的口吻来讲一讲他的故事。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们将习得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巩固,同时还能将心中那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悟付诸笔端,用文字为自己的情感找一个出口。
《《一件运动衫》教学实录及点评》全文共3203字
课前活动(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一、简介人物,激趣导入
师:三国演义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三国演义里面非常经典的一段。
生齐读课题
师介绍司马懿
【课件出示】司马懿,字仲达,足智多谋,三国时期魏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魏国大都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
师:这个人(诸葛亮)不用我介绍了吧?你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他。
生1:我觉得诸葛亮知天时知地理知人和,这就是诸葛亮.
师:你对诸葛亮太了解了,把他全部优点都肯定了,你真棒!
生2:我觉得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策略家,是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是个脚踏七星,呼风唤雨的道家。(下面老师赞叹不已)
师:你太厉害了,一口气能说出那么多的词语,叫我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我是说不出来的。
生3:诸葛亮,字孔明,是蜀国的军师,在三顾茅庐之后,多次率军打败,为吴与周瑜合力指挥的军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式。
师:够详细的了,这里老师要交给大家一个小常识,古代的时候,一般人有名有字,这里孔明是他的字,复姓诸葛,名亮。还有一个小常识,一般来讲,如果两人初次见面,称对方字的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初读课文,借助题眼,创设统领性问题
1、自读自学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诸葛亮已经非常详细,一个足智多谋,一个神机妙算,那么都两个厉害的角色在一起的时候,肯定有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打开课本,第182面,快速读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难度的字词句多读几遍,碰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课后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猜猜他的意思,最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
2、自读检查
师:好,精神状态非常好,检查一下,这几个句子当中,你选择几句把他读好
【课件出示:你能把这几个句子读通顺吗?
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2、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3、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生选读第二句
师:读的非常通顺,在这句话中有两个非常偏僻的字,他都读得非常准确,披(鹤氅)戴(纶巾),很好,谁再来读
指名读1人次
师:读得很流利,在这句话中有几个字的意思与现在的不一样【不同颜色出示:引、于、敌楼、凭】,你能猜猜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意思,师指正:敌楼是指,抵抗敌人的城楼。
师: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坐在最显眼的地方,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
生选读第一、三句,师评价
师:课文已经读得很通顺,看样子大家预习的非常充分,接下来考大家第二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诸葛亮先派二千五百军士去搬运粮草,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军士来告诉诸葛亮,司马懿带十五万军望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身旁只有一帮文官,他就用了空城计,司马懿的兵尽皆退去。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非常详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在概括的时候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这个方法很好,但是有一个小毛病,就是太长,谁能把他说的精简点。
生2:当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望西城来的时候,诸葛亮摆出了空城计,让司马懿起了疑心,于是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都退走了,西城县得到了救助
师:谁使西城县得到了救助?
生2:诸葛亮使西城县得到了救助。
师:说的非常好,这位同学就在刚才那位同学的基础上把话说得更精炼了,其实说了起因、经过、结果能概括这篇课文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办法,比你们的还要好,我们来看课题,其实这个课题已经把课文内容告诉我们了,把这个课题稍微补充一下就已经是答案了,试试看
师:谁?
生:孔明
师:用什么?
生:空城计。
师:退去了
生:司马懿
师:多少大军
生:十五万。
师小结:其实有时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选择最好的办法。
3、借助题眼,创设大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讲到,孔明用空城计退去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空城计本身就点出了课题中的哪个字?
生:智
三、聚焦“空城计”,探究孔明的“布局精妙”
1、
默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师:孔明是个智者,大家是深信不疑,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孔明的智体现在哪里?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找出最能体现孔明之智的,【教师圈出“智”字,并在上面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也就是说“空城计”的内容,用“波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生默读,师巡视
师:关于空城计,课文是怎么来描述的?
生:用课文中的这一段: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在他的这段话中,你有没有听明白孔明要求他的手下做到哪几点?【根据生回答,出示内容,标明序号】
生:孔明要求他的手下扮作百姓,在城门前打扫街道,并在魏兵到来是不得随意走动,也不准大声说话,并且在魏兵来之前也不能乱走。
师:还有谁补充
生:还要把旗子隐藏起来
师:用课文中的话就是
生:将旌旗尽皆隐匿
师:“将旌旗尽皆隐匿”,这是第一点,第二点
生: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师:不得(高言大语),者的意思是(什么什么的人),第三点
生: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师:第四点就是(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这是不是就是“空城计”的全部内容?
生:不是
师:这只是空城计要求(士兵)的,空城计还要求(他自己),你把他找出来【生回答后出示】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正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手捧宝剑,右有一童手执塵尾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话,内容好像有些相似,既然有些相似,我们把两句话配合成一句话,怎么样?
生:能
师:这么有信心,这可是白话文,很难并的,有没有信心把他并好(能),我们来合作试试,说到合作,我要跟大家提个醒,我觉得,如果要并的话,可以把第二句中的某些内容并到第一句中,大家看一看,哪些内容可以并上去【课件: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一童在左,手捧宝剑——————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生合作完成
师:真不错,能把白话文并起来,看看并好后的成果,说说看,孔明要求自己做到些什么?
生:沉静、冷静
师:用课文当中话来讲,要做到什么?
生:笑容可掬
生:焚香操琴
生:披鹤氅,戴纶巾,而且还要坐在敌楼上,焚香操琴
2、布局的用意
师:这些就是空城计的全部内容,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是搞不懂,孔明为什么要这样做,看了这些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明白)那我考考你们【课件:孔明——空城计内容——是为了什么?】孔明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生: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是为了让司马懿起疑心
师:为什么孔明这样做,司马懿就会起疑心?
生:因为孔明平生十分机智,不会冒这样的险,所以他认为里面有计。
师:孔明在弹琴,又穿着鹤氅,这一般是什么情况下的?(比较悠闲的)
生:孔明令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是为了使司马懿有疑心的这一优点变成缺点,让他退兵。
师:你看老白姓都在干什么?现在那么多敌人在面前。老百姓还能够(打扫街道),为什么呀?(因为里面有计),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孔明也是这么想的。
生:孔明令将旌旗尽皆隐匿是为了让司马懿上他的当。
师:你们刚才所讲的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可以怎么样概括呢?【课件:孔明这样做是为了————。】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击退司马懿,让他退兵。
师:击退可以换个词,迷(惑)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让司马懿中他的计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保住西城县的安危
师:保住西城县的安危,最主要的是保住自己以及城中那些兵的(安危)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能隐退司马懿并且保住西城县,能化险为夷
师:化险为夷用的太好了,孔明不仅“将旌旗尽皆隐匿”,更重要的是他将城中的一切一切,和心中的一切一切也尽皆退去,这空城计用的真是(妙)
指导朗读【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指名读
生读得很有信心、气势,师点评:读得胸有成竹
生读得疙疙瘩瘩,没信心,师点评:丞相说话语速很慢,神色慌张,看来,丞相心中没有退兵办法,此番我等命休矣
师范读
生读自信,胸有成竹,坚定,师点评:丞相说话,胸有大谋,气定神轩,他定有退兵办法,我等尽可放心。
齐读
师:同学们,孔明的空城计布置的怎么样?
生:惟妙惟肖
生:天衣无缝
生:万无一失
生:妙不可言
师:是啊,布置得真是巧妙极了【板书:巧妙】。
四、聚焦“起因、结果”,再探孔明之智
师:同学们,空城之计大智大勇,这是对诸葛亮智慧最直接的描述,那么除此之外,课文当中还有哪些间接描写,也体现了孔明之智,默读课文,用“横线”找出来
生默读
生:第一自然段: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儿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讫,只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般声息,尽皆失色。孔明在这么危急的时刻还镇定自若,与尽皆失色的文官相比,真的不愧后人给他的美誉。
师:这位女同学,分析问题多么到位,真棒。当时孔明的情况是非常危急,课文当时怎样来描写情况危急的?
生:忽然十余次飞报马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风拥而来。
师:有个数字,多少(150000,板书)这是敌军的力量,还有一个我方的力量,(2500,板书),除一下,多少?(1比60)是以一抵六十,看到这个敌我力量对比的算式,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一下?
生:兵力悬殊
生:必死无疑
生:背水一战
师:以卵(击石),兵力悬殊是在是(太大了),怪不得,那班官员看到这般情景后就怎么样?(尽皆失色)
怪不得,探听敌方军情的探子是怎么样来报?谁来报一报这万分紧急的情景?
指导朗读: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风拥而来
师范读在前加
:报,读出紧急
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敌我力量如此悬殊,众官员尽皆失色,探子是十余次飞马来报,孔明是怎么样的?
生:面不改色
生:临危不乱
……
【选择其一板书】
师:这又是孔明的智慧的体现,除了这里,还有哪里也能体现孔明的智慧?
生: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师:谈谈体会
生:有人说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孔明就是这个样子的,从司马懿说的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司马懿已经中了孔明的空城计了,说明孔明的这个计是成功的,这也能看出他十分聪明。
师:你分析的很到位,还有补充吗?
生:却说司马懿前军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遇到此情景,孔明临危不乱,他保持着沉着冷静的心态,反倒让敌军你感到恐慌
师:也让敌军的探子感到恐慌,这里我们可以把矛头或者说把焦点,聚集到司马懿身上
生:司马懿的疑心的有点变成缺点
师:司马懿自以为自己了解孔明,按理说这是一个优点,但是没想到,反被孔明利用,自己中了孔明的圈套,那么换句话讲,是谁谅解谁更多一点?(孔明了解司马懿),孔明料到司马懿多疑,最重要的是他料到了司马懿会怎么做?课文中的四个字概括一下。
生齐答:尽皆退去
师:司马懿的多疑,孔明料到了,空城计的结果,孔明也料到了,你觉得孔明在这里又体现出了哪些智
生:料事如神【板书】
师:其实我觉得可以改一个字,可以把事改一改,你觉得改什么?
生:改计。料计如神
生:懿,司马懿的懿,料懿如神
师:说得好!
五、拓展延伸
师:孔明这一切都料到了,当大军将近的时候,当众官失色的时候,孔明临危不乱,他布置空城计的时候,布置巧妙,最后的结果,又是他所料到的,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把黑板上的这个问号给擦掉,这个空城计真的是用的太绝太妙了,太神了。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最痛苦了,是谁?(司马懿),想一想,当司马懿听到事情的真相后,司马懿脸上会有怎样的表情,又会说些什么?
生:脸上的表情可能是大惊失色
师:最好能用一句话来说
生:司马懿当时可能不仅是大惊失色,还可能羞愧难当,可能会说:亮更胜我一筹,我实不如他也
师:下一个同学说,可以说:司马懿————
生:司马懿哑口无言,说: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生:司马懿可能会气的七窍生烟,然后说:诸葛亮却是比我聪明,我确实不如他。
师:甚至气得七窍生烟,说不出话来,如果不会,可以这样说
-------
师:想不想知道罗贯中是怎么样写的,其实和刚才以为同学说的很像,【课件出示: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师范读——生齐读
师: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可是碰上了料事如神的空城计。用今天所学的内容,不上这两句歇后语
孔明用空城计——()
司马懿见空城计——()
师:关于孔明的智慧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这里我找了几个章节,第三十九回,第四十三回,第八十四回,第九十回,都写到了孔明的智慧,课后,用今天所学的方式去读读这些章节,我相信,你们认真的读完之后,在坐的很多同学都能成为真正的“诸葛粉丝”!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临危不乱
布置巧妙
料事如神
尽皆失色
尽皆隐匿
尽皆退去
课文: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精兵,退去西城县,连夜催并各处兵皆归汉中。此时孔明正在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报马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风拥而来。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儿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讫,只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般声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两路分兵望西城县而来。只见西城之分,雨土纷纷,红日昏暗,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正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手捧宝剑,右有一童手执塵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十分有幸,聆听了王彧钊老师执教的《孔明智退司马懿》,王老师整堂课轻松地游走在三国栩栩如生的人物特点与学生的碰撞中,虽然是五年级的最后一篇课文,更是一篇古白话文,丝毫没有阻隔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显现出老师的睿智与大气。
整堂课听下来,王老师是以“智退”为切口,通过“空城计”来感悟孔明之智。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题眼“智”字,然后围绕这个“智”字展开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向心力强,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说体会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例如司马懿的大军十五万(150000),而孔明只剩大军二千五(2500),单从数量上对比就差了足足60倍。这一对比,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敌我力量的悬殊。
其次教师以语言感悟为本学好古白话小说。教学探子飞马报信中,“报”字的拖长,巧妙运用,突出了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的紧急军情。
在朗读孔明布置空城计的命令时,有些学生读的不好,王老师顿生智慧,“丞相说话吞吞吐吐,神色慌张,看来丞相心中无底呀,哎,此番我等命休矣!”幽默的评价语不但贴近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明白不足之处,真是恰到好处呀!学生读的好,王老师又当即评价“丞相说话神定气闲,胸有成竹。心中定有退敌妙计,我等尽可放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好孔明的话,感受孔明当时的沉着冷静及巧妙布置。
教师在教学中还重视训练学生运用书中的句子,提取有用的信息,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说。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左童子手捧宝剑;(生接读:右童子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师:还有一种改法呢!“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一童子在左,手捧宝剑;(生接读:一童子在有,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最后的课外拓展部分,王老师不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整本书,而是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章节,进一步感受更丰富,更精彩的孔明之智的形象。让课后阅读的推荐不再成为形式,学生在教师推荐后的阅读成为最大可能。例如: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孔明智退司马懿》课堂实录及听课有感》全文共7051字
《《自选商场》教学实录之一(作者:王阡小学 楼燕燕)》全文共3266字
《《ie üe er》教学实录之一(佚名)》全文共3914字
《《这样做不好》教学实录之一(林放)》全文共3836字
《《识字3》教学实录之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 张瑛)》全文共3527字
《《识字6》教学实录之一(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熊莺)》全文共5124字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区中星小学 陈 蓉(实录与评析:广》全文共6054字
《《五花山》教学实录之一(佚名)》全文共2462字
《入境、动情、启智、创生(佚名)》全文共4517字
※ 2006年四月课堂阅读教学大赛《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课堂实录
《)》全文共3263字
年级:四年级
整理:印记(三河市皇庄小学米涛)
师:咱们准备好了?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
生:之
师:“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
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
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古人啊,将它这样写。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
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
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
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
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第三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最后——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好这首诗,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通过这些诗句,你都了解了哪些诗意呢?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生:我一般都用一句话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来理解这句话。
师:看样子,从字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就好理解了。好办法,你呢?
生:还有先把不懂的字都翻译成现代的话,然后再看这句话。
师:不懂你怎么翻译啊?仔细的说。
生:查字典。
师:好办法。你呢?
生:我理解诗句第一种方法就是查一下上下文,如果有注释的话再看一下注释。
师:非常好。你还有?
生:就是先把自己懂得,然后看一下,然后可以再联想一下。
师:他的意思听出来了吧,谁能再说说,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句的?
生:(……)
师:你的方法是他说的这样吗?是呀?其实我感受到了,大家的意思是说,是把会的先想一想,然后呢上下句联系联系,也许刚开始不懂的,一联系上下句就会了。非常好。有的时候,就让我们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
生:(自学)
师:要不然咱们这样吧,跟你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小组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也许,好不好?
生:(……)
师:再大点声,让我们都听清楚
生:烟花为什么像烟雾一样?
师:哦,听清楚她的问题了吗?
生:(……)
师:你对自己能满意吗?她的问题是烟花为什么是花,开的像烟雾一般。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花开的繁茂。花很多,所以像烟雾。
师:花太多,太繁茂了。这回你满意了吧?其实对烟花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好了,别的组还有问题吗?你们。
生:我们没有搞懂什么叫天际流?
师:这个刚才有的组讨论过了,你们组讨论的,你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天际流,流你应该知道吧。水都是可以流的,天际就是特别特别远,天边。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长江水都往天际那边流了,一直流向了天边。
师:就是这个意思。不着急,你说的真好。还有问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碧是什么意思。
师:哦。最后的同学能帮你解答。
生:碧就是很蓝的意思。
师:有一个词叫做碧绿,碧极了,绿极了。你说的意思有点发蓝了,碧空就是……
生:蓝天。
师:说的多好。好了,没有问题了,是吗?还有问题,你说。
生:我不太明白西辞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看XX马上就举手了,来,请你说吧。
生: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师:你说的真好,孩子,你怎么了解他们两个的地理位置的呀?你怎么知道的?说吧
生:就是查了一些资料。
师:他在学习之前就先查的资料。真是个好习惯。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陵是哪里?
生: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生:扬州。
师:他们呀真的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在我国的长江流域,而黄鹤楼在?
生:西。
师:广陵在?
生:东。
师:也就是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你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离开西边去东边。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
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
生:不是。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
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
生:李白在黄鹤楼那块送孟浩然去广陵,第一句就是说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去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是说花开的很茂盛的时候,孟浩然要去扬州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一只船在水中,远方蓝天就是没了。
师:只有一只船在江上行驶,是吗?一直到这只船都没有了,消失了。看不见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说,只能看见长江,远看就是天连着江,所以说是天际流。
师:江水都流向了天边,是吗?说的不错。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透过这28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生:我感受到李白送孟浩然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还有那种忧愁的思想。
师:感受得真好,孩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呢?接着说吧。
生:就是我是从后两句诗感受到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有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描写的。
师:故人,老朋友走了,常人都会感到舍不得。这位同学不仅感受到了,而且还给我们读了出来。谁还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是从第一句和后两句感受到的李白对孟浩然依依不舍的。因为,我觉得李白它船都消失了他还没有走,他在想朋友是不是还能回来。
师:都消失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但也不会只载一只船吧,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
生:能。我能感受到他对孟浩然感情很深,因为他只注意到了孟浩然的船,一直注视着他,想和他一起去扬州,一直陪伴着他,并没有留意到身边的船。
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
生:孟浩然。
师: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却还长久的驻足,你在想什么呀?
生:我在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多么想和他一起去扬州。
师:多么想和他一起去,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诗句好吗?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说的好,读的好。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就想,孟浩然会不会去了不会再回来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的感受都融入你的朗读当中。你呢?
生:我也想去。
师:你都恨不得想去了。把你的感受读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还想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是无比的思念。
师:无比思念,说的真好。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的真好,孩子们,我们真的感受到你的思念。他们俩个人的感情有
多深,让我们看看李白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生: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而此时,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见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多愿意和孟浩然一起去。
生:多愿意老朋友孟浩然赶紧回来呀!
师:眼看帆去远,心如江水流。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
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用自己的感受读了这首诗。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花团锦簇的……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李白可能非常惋惜,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着一种离愁。而内心带着对这次远行的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刚从属地……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
生:……
师:古诗和其它文章一样,也是有很多层次的。刚才,我们就试着铺开了这首诗的意思层。从而,通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其实,古诗的层次还是很多的,因为它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这首诗,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先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自己感受一番。
生:(自由朗读)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经过咱们短暂的交流,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
生:很悲伤。
师:有一点悲伤,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
生:老朋友,明年你一定要回来呀!
师:哎呀!这酒中有的是一份期盼。
生:我觉得这杯酒中还有一份思念。
师: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生:这酒中还包含了诗人的悲伤,因为老朋友很可能就不会在回来了。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想到了这杯酒中还有一份祝愿。希望
师: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就叫《阳关三叠》
师:让我们在《阳关三叠》中再次吟诵这首诗。
生:(读诗)
师:这首诗还有很多内涵。其实在古代交通不便,因此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意的方式。……人不同,事不同,景不同,表达的情意也不同。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感受到那暖暖的真情。
生:谢谢老师!老师们辛苦了!老师们再见!《《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之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郭琼)》全文共7027字
课堂实录共20篇,这20篇教学实录文章总字数共7522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