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
成语
古诗
读后感
拼音
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
人教版
苏教版
小学语文教案
首页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ppt课件
教学实录
语文学习资源
人教一上
人教一下
人教二上
人教二下
人教三上
人教三下
人教四上
人教四下
人教五上
人教五下
人教六上
人教六下
人教七上
人教七下
人教八上
人教八下
人教九上
人教九下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苏教一上
苏教一下
苏教二上
苏教二下
苏教三上
苏教三下
苏教四上
苏教四下
苏教五上
苏教五下
苏教六上
苏教六下
苏教七上
苏教七下
苏教八上
苏教八下
苏教九上
苏教九下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必修五
字典在线查字
在线词典
造句大全
成语大全
近义词大全
反义词大全
古诗词网
三字经
弟子规
您的位置:
语文网
>
高一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
(
语文网
本文阅读:次)
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词,但是,在两首诗词里面,我们研究朗诵的切入点都是不一样的,《沁园春、长沙》的研读,是从诗歌的表达方式角度入手再结合领字的读法共同完成的,而《雨巷》这首诗歌的研读,我们则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挖掘其象征意义,从而实现对是本身意境的把握来完成的。那么,今天的这首《
再别康桥
》,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完成对它的朗诵呢?
解题: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第一次离别时间是1922年8月,对康桥,徐志摩深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他下决心还要回来。8月10日,他写诗《康桥,再会吧》就说:“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他在诗的结尾写道:“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可见,康桥是为徐志摩的精神依恋之乡”。 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终于回来了,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翻飞展现。面对精神依恋之乡,再次别离的徐志摩离愁满怀。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吧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书的声调,看起来非常平缓,用一个图来描绘的话就是这样,1 2 3 4 5 6 7
板书
那么这篇文章是不是该这样读呢?首先请看第一段。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呈主题。表达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但有个问题需要细想——这是母校,作者为什么偏偏与云彩作别呢?——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比之车水马龙等更能表现康桥的优美宁静。当年粉黛,何处笙箫。——《哀江南》。
在二三段:作者的将眼光投向了金柳和水里的行草,为什么作者选择这两个意象,在作者眼里,他们有着怎样的魅力拴住了徐志摩的心呢?
柳的意象解读: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春夜洛城闻笛》
关于荇菜: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两个意象都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浓郁东方情味的意象,诗人通过柳,荇菜,寄寓了作者对于康桥深深地依恋之情,可见,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情感在慢慢深入。
第四节:作者为什么说那潭不是清泉,请同学们讨论——这是一种移情的手法,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拜伦其人: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他的诗歌深深影响了徐志摩的创作。
徐志摩的梦:1922---1928的实践活动——梦: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寻求实业救国之路。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同学们,拜伦是一位悲剧的英雄,徐志摩的梦想也往往有始无终,拿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全都揉碎了,没有实现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什么呢——单纯信仰:爱自由美。可见,诗歌到此感情约有下降。读的时候要好好把握。
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地放歌,说明什么。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第六节:夏虫会为我沉默吗?——移情/有我之境
第七节: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总结:有人说:本诗犹如一首优美宁静的小夜曲。曲调婉转悠扬,温柔浪漫。那是什么构成了本诗如此高的艺术魅力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本诗的韵律美,其次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美,最后,本诗在节奏上(建筑)也有其独自的特点,这正是徐志摩践行他的三美主张所致,所以,同学们,要想文章写得好,这个主张也应该适合你的吧。
张云
《再别康桥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全文共2347字
1
2
3
4
下一页
热门相关内容
再别康桥原文
再别康桥 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再别康桥的问题 不懂 ⒈在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三个意象来渲染和表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刘折谷第二课诗两首.再别康桥辅导视频
‘再别康桥’的英文译稿
《再别康桥》改写成记叙文800字左右,中心明确,题目可以自拟可以
再别康桥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辅导视频
《再别康桥》简案
最新相关内容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阅读答案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一《再别康桥》_《再别康桥》教案说课稿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辅导视频
再别康桥(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相关专题
再别康桥教案
相关栏目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高一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高一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高二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高二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高三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最新内容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大全_高
《赤壁赋》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
《我与地坛》 教学案例(苏教版高
《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苏教版高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案例(人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
《包身工》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
《声声慢》教学案例——一个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