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 本文阅读:次)
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永宁县李俊中学:谢辉
教材分析:
本文是萧红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整部作品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有的只是一股笼罩全篇的所向披靡的文化批判力量。这里存在着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参照的艺术世界:一个是以后花园、祖父和“我”构成的温馨世界;另一个则是与这个温馨世界相对立的冷酷、丑恶的世界。在前一个世界里,祖孙二人在花园里自由自在的养花、种菜、读诗、游戏,人性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另一个世界则被“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主宰着,他们借助风俗文化的力量施展威力,让呼兰人只把希望寄托在阴间和来世。在各种节日庆典和民间集会上,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盛举都是为鬼而做而非为人而做,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会,也不过揩油借光的意思,人们不难看出作品的文化批判锋芒来源于“五四”传统。
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小说中的后花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在这里,她自己就能找到快乐,在作者眼中,园里的一切都有着神奇的生命力,所有的植物和小动物都在“动”,表现出儿童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那个后花园走出来后,作者历经国难家愁,流亡生活与感情波折让她漂泊孤独的心回到了故园,怀想无拘无束、自由纯真的童年生活,故园便如同天堂。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及向往自由纯真生活的情感在作者鲜活灵动的笔尖下流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谎花”“蚌壳”、“蚂蚱”等词。
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学情分析:
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一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经过三年的教与学,教师基本上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过文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自身素养深入感知文本,并在更高层次上来领悟和运用文本知识。所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做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适合本文。
教学重点:
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
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仔细品味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朗读
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内容。(学生按预习要求事先预习,如朗读课文、解决生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思考课后练习等。)
2. 利用早读听课文音频朗读,正音、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之趣”的神异世界;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儿时的萧红又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幻灯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 作者及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3)“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4)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2)祖父的后花园。从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节。
(3)十分喜欢与怀念,学生找出相关词句说说。
(4)答案不唯一,自由讨论。(应该是喜欢、向往、甚至是羡慕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忙于学习、忙于上各种辅导班,不会有这样成长的环境,也不会有这样多的自由与快乐!)
(5)请几位同学上台板书罗列,可分工,如甲同学写动物的词语,乙同学写植物的词语,丙同学写自然景物的词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写重复。明确: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果树、榆树、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玉米等;大花园、风、雨、太阳、白云等。
(6)思考、讨论、归纳:
“自由”。
四.解读课文,深入理解、品味。
1. 这里的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自由快乐、天真烂漫。)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后朗读,交流:
(1)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菜。”
(评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祖父干活,我瞎闹、帮倒忙,祖父也不会怪我。)
(2)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几步又去做别的去了。”
(评析: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一下子就就将“委屈”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评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劳动”,连睡觉都这么自由。大花园真是我儿时的乐园!)
(4)多种形式朗读读第28段,(如点名读、自由读、齐读、诵读等方式)研读这一段所体现的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情感。
分析: 这一段使用了十一个“就“字,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罗嗦,反而有独特的味道,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作用。
思考、交流:前三个“就”,表示强调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1] [2] 下一页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名著导读《水浒传》教案4
冯骥才《捅马蜂窝》阅读练习及答案
《木兰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4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案例设计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29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阅读练习及答案2(2013年中考题)
议论文写作之学习横向展开议论·教案
作文模式之片断组合式作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篇)
《学问和智慧》表格式教案7
《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10
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5
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教案6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案12
《苏教版初三语文下册《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全文共348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