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案doc
使用百度高级搜索,选择WORD文件,关键词输入教案或你要找的文件名。
卖啥吆喝啥
小贩吆喝
上网搜一下 一般会碰见 就是没有这种格式 你也可以 粘贴到WORD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中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3、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汪曾褀(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决生字和新词: 辟邪 鲜腴 篱笆 格调 吆喝 暮年 情味 苔痕 密匝匝 连绵不断 张目结舌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朗读要求:
1、要读出声来。
2、朗读时思考以下4个问题:
(1)文章用赠送一张画开头,写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为什么大量写昆明雨季的植物?
(3)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划分文章层次,把写得好的语句用横线标注。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我给宁坤画一张画,引出“昆明的雨”;3-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昆明雨的特点昆明的一些植物;10-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昆明的雨引起了作者的一点淡淡的乡愁。)
(二)请学生看教材上的插图,然后在全班交流。
1、图上画的是什么?(昆明人家的大门)
2、图的右上角有什么?左下角有什么?图的中间画的是什么?(右上角有一片倒挂着的仙人掌,末端还开出了花;左下角有青头菌和牛肝菌;图的中间画的是两扇门。)
四、精读课文。请1、2组同这齐读第一部分
(一)文章开头写给宁坤的画,有什么好处?
画上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等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为下文作铺垫。
请3、4组同学读第二部分
(二)如何理解“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不是连绵不断,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所以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作者喜爱。
请5、6组同学读第三部分
(三)文章中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文章中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衬托出昆明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男生齐读8、9两个自然段。
(四)文章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为什么要这样写?
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这样写的好处是形散神不散。
女生齐读第10自然段。
(五)文章最后这首诗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作者淡淡的乡愁。
(六)文章中两次出现“我想念昆明的雨”,如何理解?
昆明的雨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且时间长,因雨季时间长,所以雨季的菌子、果子--杨梅、花--缅桂花等长的好。文章的本意不是写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五、总结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本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出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炎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看起来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
2、课后找汪曾褀的散文《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吆喝啥意思。